標籤 職能專題/電商零售

【電商零售專題】消費者的私域社群營造

日本電商品牌擅長運用使用者見證作為行銷素材有助於建立共鳴和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為了促使消費者分享,需要創造良好的環境和社群氛圍,類似於品牌粉絲社團的經營方式。然而,在日本,FB使用率不高,所以消費者社群建立在其他平台上。例如成功案例「BASE FOOD labo」展示了如何透過建立私密社群APP與消費者互動,推動長期訂閱制的商品銷售。他們是透過名為commmune(コミューン)的軟體服務,可幫助企業建立自己的社群互動APP。commmune強調「社群就是企業的武器」,提供諸如點數制、徽章制等功能,適用於不同領域的社群運營。

【電商零售專題】細緻的商品分類與站內搜尋

細緻商品分類與站內搜尋對電子商務至關重要。相較於台灣,日本電商在此方面表現更出色。良好的商品分類有助於整理商品,提供清晰網站結構,加強專業感,增加信任。站內搜尋工具可以讓消費者快速尋找特定商品,節省時間,並提供有價值的購物行為數據。 一個值得關注的外掛工具是「UniSearch」,它強化了商品分類和站內搜尋,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然而,在導入此類工具之前,確保良好的商品數據管理和分類至關重要,以確保工具的有效運作。台灣電商需要更好地理解其商品信息,以實現更細緻的分類和更快速的搜尋,提高購物體驗,滿足消費者需求,並提高轉換率。

【電商零售專題】BOPIS店鋪取貨的重要性

BOPIS(Buy Online Pick-up In Store)是一種網購模式,在日本尤為重要。日本市場有強大的實體店鋪基礎,許多品牌在電商興盛之前已擁有大量實體店。庫存管理成為挑戰,需做好供應計畫和打通線上與分店庫存流通。運費心理因素影響消費者,日本物流費用高,缺乏便利店取貨機制,因此BOPIS減低運費負擔並提供安心的取貨方式。成功案例包括[Workman],65%網購訂單是線下取貨,思夢樂則有近9成訂單指定店鋪取貨,有效將線上客戶引至實體店。其他品牌如MUJI和宜得利也積極推廣BOPIS,顯示其在日本電商市場的不可或缺性。

【電商零售專題】使用者見證與店員小編創作

日本電商行銷與台灣業界有一明顯不同處,就是在於UGC(使用者見證)與SGC(店員小編創作)的大量活用。UGC來自消費者分享商品評論,幫助其他潛在客戶做出購買決策,並提供自然的產品信息。此外,UGC可節省創意製作成本,提供大量來自消費者視角的創意內容,並提供產品改進的啟示。SGC則指由內部工作人員生成的內容,特別突出了日本服飾產業的「明星店員」現象。這些店員可以在社交媒體上擁有粉絲,並帶動消費者購買。店員可以主動創建並分享穿搭提案,這些內容與EC網站連動,增加了店員的個人業績和品牌忠誠度。

【電商零售專題】日本開店平台的戰國時代

日本的電商平台市場正處於激烈競爭的戰國時代,相對於台灣,日本的市場更加多元且特色獨具。開店平台,或稱「ECカート」,允許品牌或企業建立自己的網上商店,包括商品展示、購物車和結帳功能,以及後台管理。不同於台灣,日本長期以來的遠程銷售方式演變,如「通信販賣」或「通販」,曾以郵購方式,後來轉向網路,這是日本電商市場的特色之一。另一特色是「頒布會」,一種會員制的穩定訂購商品制度,提供不同的消費體驗。此外,B2B型開店平台也在日本興起,滿足不同行業的需求,有助於企業之間的交流和訂購。最後,大型企業尋求完全客製化的套裝解決方案,這種服務在日本市場仍然具有重要地位。然而,隨著市場變化,大型企業也面臨新挑戰,如Shopify的競爭。雖然市場變革在進展,但穩定性對於日本企業來說仍然至關重要,因此市場未來的走向尚待觀察。